選自中國佛教經典白話版的偈
【金剛經】
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」。
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
【增一阿含經】
〈序品〉迦葉問言:「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?」時,尊者阿難便說此偈:
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
【雜阿含經】
世尊說偈:欲能縛世間,調伏欲解脫,斷除愛欲者,說名得涅槃。
【法句經】
無常品
是日已過,命則隨減。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。
戒慎品
何為人寶?何盜不取?
慧為人寶,福盜不取。
惟念品
比丘常一心,便自知泥洹。
慈仁品
酒致失智,為放逸行,後墮惡道,無修不真。
言語品
遜言順辭,尊敬於人,棄給忍惡,疾怨自滅。
夫士之生,斧在口中;所以斬身,猶其惡言。
譽惡惡所譽,是二具為惡。好以口快鬬,是後皆無安。
雙要品
心為法本,心尊心使;中心念惡,即言即行;罪苦自追,車轢于轍。
心為法本,心尊心使;中心念善,即言即行;福樂自追,如影隨行。
惡行品
莫輕小惡,以為無殃;水滴雖微,漸盈大器;凡罪充滿,從小積成。
莫輕小善,以為無福;水滴雖微,漸盈大器;凡福充滿,從纖纖積。
愛欲品
一切意流衍,愛給如葛藤;唯慧分別見,能斷意根原。夫從愛潤澤,思想為濨蔓;
愛欲深無底,老死是用增。以淫樂自裹,譬如蠶作繭;智者能斷棄,不盼除眾苦。
利養品
夫欲安命,息心自省;如鼠藏穴,潛隠習教。
【佛說彌勒上生下生經】
彌勒如來恒以一偈已為禁戒
口意不行惡,身亦無所犯;當除此三行,速脫生死關。
【大般涅槃經】獅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
我於此經而說是偈:
本有今無,本無今有;三世有法,無有是處。
【般舟三昧經】〈行品第二〉佛爾時頌偈曰:
心者不知心,有心不見心。心起想則癡,無想是泥洹。
是法不堅固,常立在於念。以解是空者,一切無想念。
【六度集經】
以色為火,人為飛蛾。蛾貪火色,身見燒煮。
【中論】觀因緣品第一
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出。
能說是因緣,善滅諸戲論。我稽首禮佛,諸說中第一。
【大毘婆沙論】
又如世繜伽他中說:
人於田事財,牛馬童僕等。男女諸親欲,各別而耽愛。
附錄二玄奘偈
譬如闇室中,雖有種種物;無燈闇所隱,有目不能見。
如是雖有智,不從他聞法;是人終不能,分別善惡義。
譬如有目者,因燈見眾色;有智依多聞,能別善惡義。
多聞能知法,多聞離不善;多聞捨無義,多聞得涅槃。
【宗鏡錄】
丹霞和尚云:
「相逢不拈出,舉意便知有。」
《首愣嚴經》云:
「圓明了知,不因心念;揚眉動目,早是周遮。」
《中論》的頌云:
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無。」
【唯識史觀及其哲學】
佛云:
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和合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
所以祖師說:
「隨緣了舊業,更不造新殃。」
【勑修百丈清規】
故《圓覺經》云:
「無礙清淨慧,皆依禪定生。」
《法華經云》:
「在於閒處脩攝其心,安住不動如須彌山。」